题目其实和这篇的内容关联没有那么大,只是想玩一些简单的谐音梗来表达我对title的个人看法。
从很小以来,好像我就开始做卷子了,应试教育的体系给了我很多偏袒,让能够适应这套规则的人获得了很多资源上的倾斜,是小镇的意识里都没办法出现的东西。但我的运气又很好,大学时期开始系统性地叛逆,即开始胡思乱想自己的人生该是什么样子的时候,我逐渐意识到,把我的思考塞进一张别人出的考题里是一件很痛苦的事情,无论是专业上的、还是更抽象意义的生活上的。虽然现在我有在继续研究生阶段的学习和训练,但其实我自己知道,如果我没有保送的机会、要我去像高中一样苦学一年考取升学,我甚至连自己的本科学校都考不上。这咋一看是件很反直觉的事情,但事实确实如此。本科阶段的教育教给我的,是在看考研教材时的指指点点。在准备保送的期间,我尝试过用本专业考研的教材来复习,只是很可惜,翻了十来页,骂了可能不止一小时哈哈哈(因为好多好多内容都有知识性内容的含糊不清和错误,真的不忍猝读)。
这个例子显然是用来引入的,关于做卷子这回事。我想,批量的题海战术训练会让人麻木、以致于减少对为什么做题的思考,就像高三的生活一样,当在自习室里大家都埋头苦学时,一个人读着闲书终归是会引致批评和指指点点的。如同此间生活一样,和别人聊过无数次关于社会价值观的问题,一次又一次的讨论和思考之后,个人觉得,最恰当的比喻竟然是试卷。
个人的理解来看,我们的社会价值观就是一张张简简单单的限时试卷,题首写着“三十而立”,每个章节都有预计完成的时间,率先完成的人就是考场里猛地起身去交卷、享受着考场里其他人艳羡的目光昂首奔赴下个考场(这个比喻还挺精妙的,因为其实大多数人也不关心你答得如何,只关心你写完没了,答成什么样子只有身边人会问问、会关心一下考试的压力如何)。一张一张的试卷会做到“儿孙绕膝”、做到“颐养天年”、做到“天伦之乐”。大家都在这个游戏里,单一的评价体系使得所有人都可以快速地量化每一个人的“分数”,造成所有人开始比较、开始内卷、开始忧虑。逻辑好像真的很简单,如果你认为一个成绩本不该如你的人、却在某次考试的时候题做得飞快,如果你信服这张试卷赋予人的意义,那么自我怀疑就开始了、内心忧虑就出现了:为什么ta都可以答完?而我却写了一半就写不下去了?这是比较的开始,也是内卷的起点,因为会花时间和精力来思考和钻研这份答题的技巧。但在每一个考场里,不幸的是,就是有考卷为其量身定制的人、ta在这个考场里就是得心应手,所以在每个阶段,人们都在焦虑。
这种做题的过程是自我强化的。沉没成本在理性的思考里面是不该进入决策时的思考的。但人们不是理性的,所以从真实的应试教育体系毕业之后(高考结束,辍学case也蛮好玩的,因为这是从这张试卷的提前毕业,所以从教育体系离开的人往往会提前写其他的试卷。最讽刺的事在于,他们重回你的视野往往是某一次你过年回家的时候,爸妈突然说到,你还记得谁谁吗,我前几天看到ta小孩都这么大了),人们会忽然发现,除了继续拿新的卷子写之外,好像别无他法,因为这整个读书的时间里,除了做题,竟然可以几乎啥都没有学会。于是你把脑子放在一边,一张一张地写着卷子,在某一天别人突然来询问你高考志愿填报的意见时,只能说,当时我也是稀里糊涂就填了,不过个人经验而言,学这个确实毕业找到的工作还不错。然后发现,自己能传授的,只有这些应试的技巧。
单一的评价体系就是这样的无趣,丝毫不尊重每一个思想的鲜活。但优点是,它足够简单易懂。人们(认识但不熟、无知但喜欢指指点点的人)可以简简单单地通过你的工资水平来对你过得是否开心下一个结论、通过你在哪上学来判决你是否聪明、通过你是否在恋爱状态来判决你是否幸福…例子不胜枚举,但也无聊透顶。简单的标签化表达抹去了你在工作里每一个小的成就带来的自豪感、抹去了你对专业内严肃问题长久以来的思考和形成的看法、抹去了亲密关系里共同经历带来的点点滴滴的感受。最难受的是,你一面在考场里很用力地写着这张张卷子,一面又假装自己不在意自己答得如何。
这个逻辑可以在很多问题上有很好的解释。比如考研和考公热潮的交替、对热门专业的追逐、父母催着孩子相亲、暂且的通识教育失败、无处不在的同侪压力带来的内卷等。所有人都在答一张出好的试卷,可悲的是、都想答好这张卷子。我不否认在这个既定体系里能够获得世俗意义上成功的可能性,也不否认在这个世俗意义上的成功能够给人的内心实现满足和愉悦,但只是就个人而言,觉得这样很无趣罢了。我想详细地讲一两个上面的例子,去年有帮助本科的学校做一些招生宣传,有好些家长带着刚高考完的孩子来咨询志愿填报的事情,一上午的时间里,好像只有一两位小孩在仔细地确认这个专业在学什么,和ta之前了解到的是否有差,其他大多都将这个决定往后生涯的权利让渡给了家长,交由家长来询问专业的保研比例如何、就业前景如何,好像丝毫不觉得学经济、会计、法学这些专业会有什么不一样。因为学习体验对家长的试卷没那么重要,孩子学经济学学得再如痴如醉、告诉家长博弈论的思考方式有多么酷,家长需要写的试卷里,只有孩子上了什么大学、毕业工资如何。这很让人心伤。另一个问题就是相亲了,这是个很好玩的问题,因为我妈和我姐关于此事的争端也是数不胜数,归根结底,家长的想法只有一个,结婚。因为这样他们的试卷就答好了,至于和谁结婚、婚后幸福与否好像都不是那么重要,因为“可以慢慢磨合嘛”,也是挺好玩的。
我在想,好像我也没有什么资格来告诉大家什么是对的,什么又是应该的。但原则还是蛮简单的,做些让自己开心的事情就好了。虽然这也蛮难的,因为首先得知道自己大概是什么,开心又究竟是什么样的,这些开放性的问题有其自己的魅力和危险性(主要会带给人很强的不确定性)。既有的体制能够给坐着答题的人很强的确定性,因为你知道,你在一个很多人一起的轨道上,大家会推着你去向某个方向,某个身前身后都拥挤着人的方向。但考场之外、教学楼之外、学校之外,荒无人烟,只有信念燃起的烟雾在看不见的地方吸引着你往前。你看不见信念给你指的方向是哪里,但你相信,就是这样走。这样想来,还蛮赌的哈哈哈。
结尾就夹带一下私货,安利一首之前读到的很喜欢的诗。
非必要离校(朱皓月)
实习 挂号 雅思课 算是必要的吧
那 蹲守一朵飞樵上的云呢
捂回一袋板栗呢
被落叶淋上头发呢
坐两个小时昏昏欲睡的校车 去牵另一半的手呢
万一 这张照片被传成经典呢
万一 这袋板栗分给了一个濒临崩溃的同学呢
万一 淋湿的是一个诗人呢
万一 这辈子就是他呢
疫情让一切都变成了正襟危坐的必要
诶 人间是由无数个非必要组成的呀
Aug 15, 2025 at Beij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