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庆回家见了位发小,他一直住在我长大的小镇上,在镇子里有一份属于自己的半日工,收入不错,早早买了车。
这次回家听他讲自己过年以来的故事(过年是上一次见面的时候),他在我面前讲前些日子每个下午都在打牌(麻将、德州等)、欠了上万的外债分期偿还,讲打算戒赌、不再参与了。在他另个朋友面前,他夸夸其谈、假装羞愧但带着骄傲地讲,上次打牌一晚上赢了几千块、还和技师出去过夜了。我跟不上他的节奏,问不是说不打算赌了吗,他朋友笑得止不住,打趣这是这周第几次戒赌了。
我在其他帖子里写过,说他好像没从现实生活中学习抽象概念的能力。但这次的碰面,却有新的说不上来的感觉,觉着像一种来源于清闲的诅咒、来源于对人生价值寻找的逃避。我不知道这样讲是否公平,就我的观察而言,好像他没办法在空闲的时间里和自己相处。没有任何所谓的人文能够挤进他的生活里面:电影、电视、音乐、阅读等等等等。只有即时的刺激,一分钟两分钟内就能够看到结果的娱乐才足以使他避免在现实里溺水。
经济学里有很经典的论文来研究为何穷人不愿意做类似于教育这样的长期投资、而偏向于电视之类的短期娱乐,主要的论点是生活的重负压得穷人一时也离不开短期娱乐,否则就要沉溺在痛苦的生活里了。可好玩的是,论文里研究的穷人是物质条件上极差的人(每日收入不超过一美元的非洲国家的样本),但他不是这样的、他的牌友们也不是的。他们的贫瘠是在精神上的,这种精神上的贫瘠会伸出触手、滋养每一个身边的能感知到的触手,然后紧紧缠绕、互相待在一起。这很可悲,因为逃离这个环境所需要的能量是巨大的,一个人要抗拒自己平日生活里所有的圈子,更难的是,还要有外来的冲击使得这个人能够生出这样抗拒的念头来。
夸张的来讲,匮乏的精神会滋生物质上的贫穷。因为在这样的环境里,你的金钱、时间和精力不会遇见或者接受任何一个能够在长期上带来正收益的项目,无论是精神上还是物质上的回报,但同时你会持续投资下去,直到物质破产、精神痛苦。就如同赌博一样,当你没有耐心来研究牌桌博弈的时候,你不会去研究德州扑克背后的概率、赔率、心理博弈的一系列复杂动态,你学不会复盘这一把为何会输,学不会总结别人行牌的规律,学不会管理自己每一次操作的预期,学不会用某种客观的准则来约束自己的非理性操作。长此以往,这个游戏就如同掷一个不平衡的骰子,只要有人隐约发现它概率失衡,那你就只能破产。
个人之见,权当某种小型社会实验的观察笔记好了。
Oct 1, 2025 at Chongqing.